烏海職業技術學院:立德樹人 啟智潤心 讓每一位學生享有出彩人生
烏海職業技術學院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工作主線,深入貫徹“思想政治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抓住“強國建設、職教何為”這一時代命題,教育引導學生把個人夢想同實現偉大中國夢緊密結合起來,刻苦學習、勇于實踐,力爭讓每一位學生都享有出彩人生。
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夯實思想道德根基
一是重視形勢政策教育。面對高職學生可塑性強的特點,著力增強黨史教育、國情教育、革命傳統教育。自治區領導、烏海市領導連年到校講授思政課,校領導班子成員為師生宣講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每學期至少舉辦4場大型報告會,各基層黨組織的小型報告會形成“半月期”模式,將時事政治、法治教育、民族團結、傳統文化等主題融入其中。舉辦“‘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強國復興有我”“奮斗的我、最美的國”等主題宣講,引導學生將“小我”融入“大我”。
二是提升課堂教學實效。全力推進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規范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等課程,設計課堂講授與項目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守正創新中用好思政的“鹽”、講出真理的“味”。利用內蒙古“六五四”小三線遺址、海勃灣區紅色文化收藏展館等實踐教學基地開展“行走的思政課”。“安武名師工作室”作為自治區第二批思想政治工作名師工作室,在逐年強化建設。大力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工作,首批校級“課程思政”建設項目已結項。
三是強化培根鑄魂育人。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和社科基地作用,全力推進學生思想教育質量,明德大講堂被評為區市兩級示范講堂。舉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演講比賽、“中華魂”主題教育系列活動,舉辦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系列活動,強化了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高度重視學生黨建工作,做好了“選苗育苗”,每年發展學生黨員80人左右,引導學生樹立了良好的道德風尚。
關愛學生健康成長,筑牢成才圓夢之基
一是結對幫扶解決實際問題。嚴格落實“獎、助、貸、免、勤、補、減”多元政策,深化師生結對幫扶工作,為困難學生推薦20余類勤工助學崗位。積極響應烏海市委市政府政策,為烏海籍和烏海對口幫扶的興安盟扎賚特旗籍學生減免學費、住宿費、教材費。堅持每學期召開不同層面的學生座談會,做好學生思想動態調查研究。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每年5.25期間均開展“感受幸福·快樂成長”等不同主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月。
二是社會實踐磨煉品格意志。成立“用愛暖巢”敬老助殘服務隊、“保護母親河”環保服務隊、“關愛留守兒童”服務隊等志愿服務隊,組織學生深入包聯共建社區、烏海湖畔、人民公園等地做公益、獻愛心。連年開展“捐獻青春熱血·彩繪人生畫卷”無償獻血活動,累計獻血近50余萬毫升,榮獲“烏海市無償獻血先進單位”。在中秋節、端午節、重陽節等中國傳統節日期間,堅持開展“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三是文化建設彰顯育人功能。建成“一站式”學生社區服務中心、校史館、書畫展室等文化陣地,自治區文明校園復查通過。連年舉辦“書香校園”品牌活動,開設書法選修課程,獲評“烏海市書法示范學校”。大力弘揚“白楊林建校精神”,培養學生的愛校情懷。組織開展“紅色家書”誦讀比賽、金話筒主持人大賽、愛國主義影片進校園等活動。設立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第一批偉大精神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展覽,做好了國旗進教室。策劃拍攝多部微視頻,“師生同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微視頻獲烏海市“網民最喜愛的短視頻作品”。
注重典型培養選樹,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一是積極選拔。注重發揮典型引路的示范帶動作用,堅持從全校學生中層層推薦、優中選優,樹立全校師生認可的先進典型。近年,崔泳辰同學榮獲“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提名獎,董慧清同學榮獲內蒙古大學生“桃李之星”提名獎。連續多年開展“榜樣青春——十大優秀青年學子”評選表彰。
二是注重宣傳。利用門戶網站、官方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大力宣傳典型。深入開展“勵志典型——用身邊的故事感染每一位學生”系列宣傳報道活動,推出“熱心公益的道德模范鄔雨航”、“保衛校園安全的退役大學生趙淵”等典型,用他們的故事激勵廣大學生奮發圖強、成長成才。
三是開展宣講。舉辦優秀校友重返校園活動月,讓校友講述他們步入社會后的工作經歷和人生感悟,激勵在校生努力學習。先后邀請內蒙古微能幫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東閣、中國建設銀行烏海分行部門經理李陳龍、烏海市飛越傳媒公司總經理閆磊等優秀校友返校宣講。
凝聚思想偉力,打好精神底色。烏海職業技術學院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畫好了“同心圓”、奏響了“同心曲”。廣大青年學生在學好專業技能的同時,進一步確立了人生夢想,增強了社會責任感,開拓了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文/陳宇)
用戶登錄